重庆精神文明建设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专刊】第24期
编者按:9月4日,中宣部副部长梁言顺一行来渝调研,实地走访南川区、南岸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所、站)。9月6日,组织12个全国试点的部份区(县)主要负责同志、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、分管负责同志以及实践所、站(点)代表等,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交流会。现将有关区县交流材料陆续摘发,供学习借鉴。
南川 :搭建实践大舞台 文明新风进万家
南川区紧扣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主线,整合资源,创新方法,凝聚群众、引导群众,推动新时代文明工作落地见效、走深走实。
突出理论普及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一是建好宣讲队伍。优选11类人才、外聘专家14名,成立“宣讲骨干师资库”,组建“凤江习语”、“六进”、基层“名嘴”宣讲队伍212支。二是精选宣讲内容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开发100堂特色精品课程,用“小故事”讲“大道理”,打造“感天动地抗疫故事”“小喇叭”“小背篓”等宣讲品牌,把党的理论通俗化。三是丰富宣讲形式。采取送课与群众点单相结合,运用方言快板、自编歌曲、“微宣讲+文艺演出”、“身边的脱贫故事”微访谈等宣传宣讲,累计开展5018场次。
整合各种资源,协同运作形成“一盘棋”。一是实行部门联合。建成七大服务平台,将48个部门整合归口管理,统筹调度,每个成员单位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200场。二是实行阵地联建。将文明实践所、站与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结合,盘活用好文化站(室)、农家书屋、健身活动广场等阵地资源。三是队伍联动。对志愿者“行业相关、类别相近、人岗相宜”原则统筹管理,统一派遣。四是活动联推。常态化开展“送教育、送政策、送技术、送信息、送文化”等活动,推动文明实践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。
立足落地落实,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一是打造志愿服务孵化器。依托基地孵化培育志愿者11000余名,志愿服务项目13个、志愿组织11家,编制文明实践“微”读本7册。二是提倡嘉许礼遇机制。成立“文明银行”,实行积分兑换模式。建立礼遇志愿者联盟,引导20余家热心公益商家和企业挂牌亮身份,支持志愿服务活动。三是推动“供需”对接。抓住群众关注点和需求点,开展法治教育、技能培训、文艺演出等活动2320余场次。四是提高文明实践参与性。组建“吼班大哥”、“知心大姐”、“好邻居”志愿队,在交通管控、人员排查、宣传劝导等方面打主力、当先锋,疫情期间创造了“零确诊”记录。
南岸:‘做’而论道 走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
南岸区以“‘做’而论道·文明实践”为主题,以“六讲六做”为主要内容,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求创新,搭建文明实践“四梁八柱”。一是创新组织架构。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,配备编制14人,建好文明实践阵地。二是创新工作思路。区委书记亲自提炼出“‘做’而论道·文明实践”主题,出台《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方案》推动文明建设工作发展。三是创新工作机制。建立7大工作机制,召开联席会和专题会30余次,培训志愿者5000余人,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纳入月考核、季评比,不断探索如何做、怎么做。
求实效,“六讲六做”实践活动扎实推进。一是以“六讲”宣传教育群众。打造1200人的“师资库”,推出广阳故事会、老街故事会、先生讲经典等品牌,广阳故事大王宣讲团获评2018年全国优秀基层理论宣讲集体。二是以“六做”联系服务群众。开展“珠联接龙”“垃圾不落地、南岸更美丽”“九九家风”“光盘行动”“马路办公”“门前五包”等活动,参与达210万人。三是提升群众凝聚力。通过开展“六讲六做”活动,形成了共建共享、文明和谐新格局,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2人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3个、重庆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示范标兵26个,《建设六个美丽,共享幸福街道》被评为全国创新社区治理最佳案例。
树品牌,一站一品文明实践彰显特色。一是推出“家家志愿”志愿服务。筹资2000余万元推进“家家志愿”建设,推出“三益”理念,社区志愿者达6000人。二是构建农民工“服务圈”。开设农民工夜校、VR工程实景体验区等,开展活动100余场,受益2万余人。三是打造公租房“安居站”。城南家园公租房容纳20余万人,打造“心语心苑”“就业动车”等品牌项目,圆租客安居梦。四是打造“五优村”。依托“三会”推动“五优”目标,培育“北斗村农民管乐”项目,开展双龙村传承非遗技艺,组织“九九家风”活动,营造良好社会风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