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庆精神文明建设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专刊】第22期
荣昌:“小院讲堂”让宣讲更接地气添生气
荣昌区积极探索理论政策宣讲新模式,广泛组织开展“小院讲堂”宣讲活动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
完善机制体制,保障“小院讲堂”有平台。一是强化组织推动。坚持区委对小院讲堂工作的统筹协调,多次召开小院讲堂工作推进会、现场会、培训会;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具体落实,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,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,与各镇街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;各村(社区)充分挖掘院落能人、党员代表、乡贤人士担任“小院讲堂”院委会成员,为小院讲堂推广提供组织保障。二是完善工作制度。出台“小院讲堂”相关文件,制定工作方案、成立领导机构和志愿者队伍等,设置统一的“小院讲堂”标识,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,有任务有标准的开展文明实践活动。三是营造宣传氛围。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强“小院讲堂”好经验、好做法的宣传,营造文明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。编发每日志愿资讯242期,开展“小院讲堂”活动2000余场。
整合志愿队伍,明确“小院讲堂”有人做。一是整合志愿资源,建强志愿队伍。发动辖区内各单位、街道、社区、小院,通过推荐和自愿报名的方式,吸纳活跃在社区各行各业的能手,在群众中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名人以及热心助人、热爱宣讲的名嘴,加入到“小院讲堂”志愿者队伍中,营造“人人参与小院共建”的良好氛围,全区384个“小院讲堂”已吸纳3000余名志愿者。二是完善管理制度,确保常态长效。制定《“小院讲堂”志愿者服务嘉许激励办法》,在机制上给予支撑,增强志愿者和群众参与积极性,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长效开展。三是加强学习培训,提升志愿者素质。加强对“小院讲堂”志愿者的指导培训力度,围绕如何招募志愿者、管理志愿者、制定志愿服务计划进行专题培训,帮助各小院志愿服务队实化细化文明实践项目。
丰富形式载体,确保“小院讲堂”有质量。一是内容丰富。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,开展讲理论、讲政策、讲法律、讲技术、讲故事、讲互动、讲变化等“七讲”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。二是阵地灵活。因地制宜开设流动阵地、夜间阵地和网络阵地,将“小院讲堂”宣讲点和志愿服务活动延伸到社区公园广场、老旧三无小区、建筑工地、田间地头、夜间小院、微信平台等,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;强化各个“小院讲堂”之间的互动交流、互相学习,共同提高服务质量,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更贴近群众生产生活。三是形式多样。运用故事、快板、小品、诗歌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以群众听得懂的语言,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,讲解群众最关心的政策,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。开展文明劝导、义务劳动等群众便于参与的志愿活动,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,助推“小院讲堂”志愿服务更接地气、更聚人气。
聚焦群众需求,力求“小院讲堂”有实效。一是促进农村宣传思想工作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。系统化开展政策宣传、文体活动、慈善救助、医疗卫生、法律援助等特色主题活动2500余场次,“清听之声”“我们来摆龙门阵”等服务项目得到群众的欢迎和认可,志愿者用热情和能量打通了宣传群众、教育群众、关心群众、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二是促进农村基层治理由粗放型向服务型转变。“小院讲堂”把社会治理大主题做成小切口,小讲堂发挥大作用,开展“荣昌更洁净”人居环境整治、“美家美户·姐妹相助”家居收纳整理、“敬老爱老 幸福晚晴”邻里守望相助等活动,提升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三是促进文明实践活动由行政化向志愿化转变。“小院讲堂”对下收集群众需求,对上协调联络,架起党委、政府与基层群众的连心桥。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,发动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筹集善款360万元,帮助青少年实现微心愿450个。四是推进志愿工作由被动安排向主动作为转变。区级机关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专业志愿者结对,深入各“小院”助力脱贫攻坚、人居环境整治、城乡结合部改造等工作,带动小院志愿者和群众主动积极参与。1623名镇街志愿者已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活动283次,解决问题786个。